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演講資訊

110學年第十三期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整合生物學專題討論報導
  • 發布單位:昆蟲學系

新興科技於智慧農業上之應用

編輯:呂昀恆、Sarah

演講者 林裕彬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主持人 蕭旭峰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演講日期 (Date)2022/01/11 () 11:20~12:20    

 

課程之內容與新知

本次的演講著重於「智慧農業」的發展現況,結合了「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的概念,描繪了未來幾十年農業結合資訊處理的發展方向。演講內容提到,全球應用於農業生產上的人工智慧市場正逐年成長,人工智慧就包含了現場遠端監控(例如溫度、濕度等等)、事件紀錄(天氣、農藥施灑、採收等等)、產銷履歷、以及電子化知識傳承。

人工智慧於農業上的應用已經在台灣漸漸展開,例如稻米的栽種,透過分析當地土壤成分,可以為農作物提供需要的養分,結合即時監控與物聯網,讓農民對土壤環境很快做出反應,對提高稻米產量有很大的幫助。不只農業,甚至到「養蜂產業」都能結合人工智慧,例如現在正在研發的智慧蜂箱,透過將溫濕度感應器等等的設備結合物聯網,將蜂群的狀況透過數位化傳回蜂農手裡,一方面做記錄,一方面提供資訊以利蜂農為蜂箱做出任何調整。

接著,講者分享了非常多「區塊鏈」對於未來農業發展的影響與願景。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的精神,對於未來的農業市場具有諸多好處,能使加入區塊鏈的農夫或農作企業們共同享有資訊與資源、即時理解任何交易狀況並避免衝突、已存資料不易被竄改或攻擊等等。對於消費者,也能清楚知道農作物的栽種過程、農夫的身份與栽種的作物種類、農業知識的傳播與傳承等等,將消費者、農民與企業彼此之間拉得更近。

綜合今日的演講,隨著科技發展,農業結合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的趨勢漸漸明朗,農夫能提高工作效率、農作物能因此提高產量、農作物市場能因此透明、消費者能因此更願意購買農作物,農夫或企業就更能因此賺錢。所有的科學理論都需要實踐,實踐的最終目的是要有實際的收益,而這些收益將有助於繼續推進科學理論。現代科技有如這樣正循環的催化劑,將為台灣乃至於世界的農業,漸漸帶來飛速甚至革命性的發展。

 

 

 

 

 

花絮照片 (other photos)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