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演講資訊

整合生物學專題討論報導
  • 發布單位:昆蟲學系

講題 (Title) : 舊瓶裝新酒-農業害蟲研究告訴我們的故事

演講者 (Invited Speaker) :林彥伯 助理教授 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

小編 (Editor):蔡竣燁、林育脩

 

 

內容 & 新知

 

本次演講邀請到了本系系友林彥伯教授,林教授專長於昆蟲分類研究,主要研究對象為介殼蟲科 (Coccidae),更以作為農業害蟲的介殼蟲為主要研究興趣。紅褐軟介殼蟲(Coccus hesperidum)是一種常見農業害蟲,也是介殼蟲科的模式屬的模式種,雖然不一定有經濟重要性,但數量多、取得容易,適合做為研究材料。經過玻片標本的檢視,林教授發現從背剛毛前端型態,尖與鈍,紅褐軟介殼蟲可被分成兩個類群,經由廣泛收集樣本與分子分析,發現它們是兩個親緣關係不相近的單系群,其COI生物條碼歧異度達12.6% - 13.0%,可分為兩個種。從生態地理分布也發現兩種有明顯差異,背剛毛鈍型僅分布於澳洲北部亞熱帶環境,而背剛毛尖型分布於澳洲南北各種環境。由上可發現紅褐軟介殼蟲是複合種 (species complex),並且確認背剛毛鈍型為一新種。這對於農業昆蟲相當重要,需要重新考量其現行綜合管理措施是否能妥善管理兩個種。此即為舊瓶(原有林奈氏發表的紅褐軟介殼蟲)裝新酒(僅生活於亞熱帶的背剛毛鈍型介殼蟲)。這樣的情形在許多廣泛分布的農業害蟲也會發生,例如黑腹硬介殼蟲(Parasaissetia nigra)也被發現存在多個不同的單系群,然而,在處理農業害蟲的分類需要相當小心,因為我們所有檢疫與條文都是基於種來建立,其會影響農產品進出口的貿易自由度,且如沒有明顯可見的型態差異時,會造成檢疫人員的困擾,在取得足夠多的證據前,不宜貿然進行新種描述。

 

林教授除了持續進行介殼蟲的分類研究外,回到台灣後開始著手新興入侵農業害蟲,目前有秋行軍蟲、番茄潛旋蛾、荔枝細蛾等鱗翅目害蟲。其對秋行軍蟲(Spodoptera frugiperda)在寄主植物的生活史進行廣泛探討,可供其完成生活史的植物有12科16種,另有些寄主可作為幼蟲短期食物來源。林教授研究發現在27度與30度的環境下秋行軍蟲都可以在香蕉葉上完成生活史,因台灣地區玉米多為輪作,而香蕉則為多年生果樹且多有人栽種,故當玉米休耕或轉作時,香蕉樹可能成為秋行軍蟲替代寄主需多加注意。另也有秋行軍蟲的生物性防治資材蘇力菌與擬寄生性天敵的研究,蘇力菌鮎澤品系對其較有防治效果,且三齡幼蟲較為敏感。另發現寄生蠅科、姬蜂科、小繭蜂科中數種具有寄生潛力,它們本為斜紋夜蛾的天敵,漸漸適應新寄主。

 

Key words: 介殼蟲科(Coccidae)、農業害蟲、秋行軍蟲(Spodoptera frugiper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