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演講資訊

110學年第七期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整合生物學專題討論報導
  • 發布單位:昆蟲學系

趣談語言學:Fascinating Linguistic Facts

編輯 (Editor):林鈺淳、楊丹宏、張維展

Art editor Img

 

演講者 (Invited Speaker) 賴郁雯 助理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主持人 薛馬坦 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演講日期 (Date)2021/11/23 () 11:20~12:20    

 

課程之內容與新知

此次的專題演講邀請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的賴郁雯助理教授,賴老師畢業於植物病蟲害學系,因緣際會下到美國堪薩斯大學接觸到語言學,開啟了語言學的奧秘與研究之路。語言學的歷史脈絡研究竟然也能套用昆蟲演化與分類的想法,建立出關於語言的演化樹(evolution and phylogeny of languages),看出語言的演變歷史(Historical linguistics)。但與昆蟲學不同的是,生物中的「種」是從一而終的,但語言卻是可變的,一門語言在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可能因為地理因素、人文因素、交流因素等等,讓語言有不一樣的發音,因此造就了語言學的多變與複雜。在印刷技術發達之前,很多的單字會有不同的發音,一直到印刷成字後才有統一發音規範,這些有趣的發音演變也能從古代劇中看出端倪。另外一件趣聞是昆蟲學與語言學除了都能利用樹狀圖建立出歷史與演化脈絡,在拼音上竟然也有類似之處:entomology與etymology,昆蟲學與語源學。老師也分享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在電腦領域中,除錯稱作debug,其中的bug真的是一隻誤入電路板的蛾類,而更有意思的是發現者為Grass Hopper女士,讓昆蟲學與語言學有更有趣的連結。

語言學的架構可以分成語音(Phonetics)、音韻(Phonology)、形態(Morphology)、句法(Syntax)與語意(Semantics),傳統的語言學主要著重在形態與句法面向的研究,而音韻研究則是後期興起的領域。賴老師在這著個段落也舉了有趣的例子,例如「徐」老師與「許」老師,在單字的發音上可以清楚區辨二聲與三聲的不同,但當變成詞的時候,兩個字的發音會變成二聲,這即為發音merge morphology的例子。有趣的發音例子也能在閩南語中發現,例如台語的「焦」、「焦焦」、「焦焦焦」,熟悉閩南語的人們會自動的改變這些字的念法,甚至是孩童也能夠在沒特別教導的情況下使用這些特別的音調變化,就像是自動生成在腦袋中的發音程式一般,這些規則彷彿烙印於母語人士的腦海裡,但對於學習第二外語的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對於電腦來說更加困難,因此掌握該語言的音韻,對於學習一門語言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老師也提到語言可以當成區別人類與其他動物的重要特徵,因為人類的語言遠比動物的求偶發音、競爭發音、威嚇發音來得複雜、且更有創造性,一模一樣的字句也可以因為發音的狀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語意,每個人encoding與 decoding的能力也可能與大腦天賦相關。

除了傳統的語言學研究,語言也可跨足其他領域。以電腦資訊領域為例,有些學者認為:想學好code的技術,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可能更重要於對數學的掌握程度;由於人類的語言與發音遠比生物發音更加複雜,因此生物聲學方面也能借鏡對人類語言學與聲韻學的基礎,進一步延伸到生物發聲的研究;在心理學上也發現說話的音頻高低、語速快慢,會影響聽眾對說話者的信任程度;在人工智能開發方面,目前的人工智能可以透過人類的表情來進行預測受試人類的心情與狀態然後進行互動,但聲音也是人類傳達情緒的重要關鍵,因此研究哪些發音是透過哪些部位、哪些氣流來發音,表現了哪些情緒與意義,這些資料庫的建制都對人工智能的建立帶來很大的進步。

 

Q&A

Q : 中文的話在甚麼時期開始就會有那個比如33 聲會變成23聲這種時候?大概是從甚麼時候開始?

 

A :

The question is when do Mandarin speaker start having the tone sending pattern? We did the experiment. I have a friend whom had a baby in the US, so decided to ask the question about 老師。

Dr.賴:姓「林」的老師叫什麼?

Three-year old kid:林老師。

Dr.賴:And then 「夏」老師。

Three-year old kid:夏老師。

Dr.賴:The last question was姓「馬」的老師叫什麼老師。

Three-year old kid:umm….叔叔。

But do you notice what he was doing? He was trying to produce:馬(2聲)老師。He probably doesn’t had rule somewhere, but he noticed that the input and output is different.你明明給我的input是「馬」,可是我即將產生一個聽起來跟剛剛那個音不一樣的「麻」,所以我覺得中文應該也是在三到四歲之間,因為那個三歲的小朋友已經開始structured了。

This is a typical paradigm we used, it is a physiological paradigm,就是說我要問你一個pattern的時候,我給你一組你從來沒有聽過的字,因為這個小朋友從來沒聽過馬老師,然後這種我們叫wug test,就是畫一隻wug,畫一隻你沒有看過的動物,Now, there are two wugs. In English, if the words end with a voice sound, you should actually produce wugZ.你們知道嗎?你們不應該說wugS,因為wug的最後一個音是G,voice sound. 所以你應該要加Z的音上去。這個你們在英文課應該沒有學到對不對?這是American English 的Phonological rules.所以當我們想要測試這個小朋友有沒有這個有聲音後面要加有聲的複數的時候,你就畫一隻他們沒有看過的動物,然後後面是K、P還是G,然後去測試他能不能在這個新的pattern裡面得到你要的那個結果。所以我剛剛那個「ㄆㄢˇ」「ㄕㄨㄣˇ」,請問中文字裡有沒有「ㄆㄢˇ」?沒有對不對。所以我就用著個「ㄆㄢˇ」跟「ㄕㄨㄣˇ」,然後問你,如果你的三聲變調還是apply了,表示這個rule已經在你的腦子裏面。

 

 

 

 

 

花絮照片 (other photos) 3 ~ 5

在主持人Matan老師介紹下,賴老師開始了今日的演講。

 

賴老師以深入淺出且互動性的方式,介紹語言學的基本範疇。

 

講者耐心回答同學的問題,大家都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