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演講資訊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整合生物學專題演講報導 10/4
  • 發布單位:昆蟲學系

講題(Title):科學研究的樂趣—如何建構研究假說

演講者(Invited speaker):賴明德 名譽教授/前副校長 國立成功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分物學研究所

撰寫者(Editor):連永牧、張書銘、林睦容

演講者 成大生化分生所 賴明德 教授/前副校長

頒獎合影 許如君 教授/系主任

主持人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張俊哲 教授

 

大綱&新知:

 

在演講主軸開始前,賴明德教授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切入,人類探索科學並從中進步的原因,一切都從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自我實現需求」開始。「探索」在人類生命中為重要一環,亦為促成人類進步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進行研究前首先應該問的是 “why” 而非 “how”。由遺傳學的歷史研究軌跡,可知道從畢達哥拉斯所思考出的小孩構成三角至華生與克立克做出的雙股核酸模型,當中推動進步的重要學者,皆為興趣使然,而非為特定目的而進行研究。

從歷史當中提點研究樂趣的要領後,賴教授又以昆蟲為例,延伸出昆蟲學與生化學間的重要跨領域議題,時至今日就讀昆蟲學系的同學們,雖然現在可能仍不見昆蟲的影響力,但昆蟲所蘊含的內在潛能是可以期待的,在提倡節能減碳的時代裡,若能廣泛運用昆蟲蛋白做為畜牧飼料或直接為人類所使用,可以降低溫室氣體的產出。此外,近年研究指出可使用昆蟲做為載體表現人體內相關蛋白,使得所得到的產物更接近人體所需,或許為未來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因此,若能以力求解答的心志進行研究,並多方汲取不同領域的知識,或許就能得著不小的成就以及做研究的樂趣。

在建構假說前,就不得不提研究的性質取向,目前研究的取向大致上可二分為兩種,好奇取向的試驗 (curiosity-driven research)與問題取向的試驗 (problem-driven research),好奇取向的試驗於推動科學進步固然重要,但現今多以問題取向的試驗受到政府單位的重視。賴教授表示在提出計畫時,須先確認試驗主題,此部分的選擇須為重要且為當時所需,同時具有創新 (novelty)、可完成 (doable) 以及獨特等特質,若能以前人研究做枝幹的延伸,計畫的可行性會相對較高。

最後賴教授於建構假說方面提到,提出具有創新性的假說最關鍵的步驟是「觀察」,無論是生活中的現象、田間調查、試驗數據及研討會等,皆能為建構假說得到些許不同的想法。建構假說時也可參考常用的模板,例如將零碎的前人研究做連結,形成一個完整的作用機制,或者也能以與前人研究相反的方面進行假說建構,同時也需特別注意此試驗的重要性及未來研究發展的可觀性,建構的假說才能更有立場去受到上級的支持與贊助,才能有實踐下一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