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演講資訊

整合生物學專題討論報導
  • 發布單位:昆蟲學系

講題達爾文的道德演化說

演講者:王榮麟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專任副教授

小編 (Editor):孔寧

A person standing in a room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大綱&新知

本次專題講座由講者分享猴子對於同工不同酬的行為實驗(capuchin monkey fairness experiment)拉開序幕,透過猴子對於不同獎品的不同反應,提出反應是源於不公平的酬勞、動物階級、或著只是單純喜歡葡萄作為酬勞的三種假說,帶領同學們探討「動物是否有道德感知」以及「人類的心靈到底有多獨特」這兩個問題。在這次的演講中講者以達爾文的相關著作《人的由來及性擇》來回答這些問題,演講大綱則可分為達爾文前後對於人類心靈以及道德演化論的觀點流變、達爾文的論證模式、道德與良心的基礎、以及哲學家對於達爾文道德演化的批評等四個部分。

 

達爾文前後對於人類心靈以及道德演化論的觀點流變:

達爾文以前的觀點以英國生物學家Mivart作為代表,認為非人的動物雖然與人類有相似的身體,但心靈則不然。人類的心靈是獨特的,所以演化論只能解釋身體。
達爾文則認為人和高等哺乳類在心靈上沒有根本的區別,演化論可以適用於人類,而且在身、心理上都能解釋。他的著作《人的由來及性擇》以天擇機制演化論解釋人類心理特徵和道德能力如何演化出現,從經驗上的研究出發討論倫理學問題。
達爾文之後,相關領域在20世紀下半蓬勃發展,有 R. Trivers (1971)提出的相呼回報利他理論、E.O.  Wilson (1975)提出的社會生物學等等。近年也有「演化心理學」等學說,把道德哲學視為是一種應用科學,將倫理學生物學化,使倫理學的領域範疇更為擴展。

 

達爾文的論證模式:

達爾文在《人的由來及性擇》中的論證過程可以分為三階段表述。首先,他會提出很多動物行為的例子,以經驗觀察顯示動物有「幫助社群謀福利的本能」。其二,他沿用天擇的假說,認為道德本能作為一種心理上的性狀,演化進路也應如身理性狀一樣。最後,達爾文則解釋人的道德能力是如何由非人的動物演化。

達爾文在書中將心理性狀分為理性能力以及道德能力(moral sense)兩部份。理性能力也被理解成推理的能力,達爾文認為動物具有理性,例如由猴子的觀察可以顯示猴子具有推理並依此從研究人員手中安全獲得雞蛋或是砂糖的能力。而道德能力,也就是「道德感」則是人與低等動物最主要得差別,但這裡要注意的是達爾文認為並不否認非人的動物具有道德感,只是認為非人動物的道德感發展程度較低。他以馬和狗作為例子,認為這類群居的高等動物需要彼此的陪伴,在合群時會開心;失群時則難過。此外,他也指出群居動物會有服務彼此這類適於群居的本能(social instinct),例如狒狒會幫助被攻擊的同伴抵抗獵食者,在此達爾文甚至使用“true hero” 來形容動物的利他行為。達爾文的一系列舉例與論證都是想證明人與非人動物的連續性,他認為人與動物的心理能力並非有和沒有的差異,而是發展程度上的差別。

 

道德與良心的基礎:

達爾文不認同道德的基礎源自於自私(人性即是心理上的利己主義,道德的基礎是自保)這樣的概念,他認為利他、利社會的social instinct才是道德的基礎。達爾文的理解與最大幸福原則(效益論)較為接近,這種理解是強調眾善,並以社會的角度來理解道德,認為道德是存在於本性之中,而非外在文明教化給予的。此外,他認為道德的行動者是具有「良心(conscience)」的個體,會對促進眾善的行為表達讚許,因此,良心是一種二階的慾望,是對慾望可以欲求或不欲求的概念。達爾文認為良心是是天生的,由演化而來的心理性狀,並透過天擇解釋人類如何演化出良心。他認為任何動物只要滿足群居的本能以及高智力這兩個條件,良心就會演化產生。而良心演化的契機則是與「衝突狀況」相關,衝突指的是源自於自保本能以及社會本能的矛盾,良心起源於持續效果強的社會本能沒有被滿足所造成的愧疚。達爾文認為在個體中良心也會有程度上的差距,良心較強大的人社會本能明顯大於求生本能,這會使他們做出願意為社會犧牲自己的事,也會被認為是值得敬佩的人。由此,達爾文認為人們應該使社會性的利他放大,從親族擴大到社會、弱勢者以及其他非人的動物,這樣的想法也被認為是一種樂觀主義。

 

對於達爾文道德演化的批評:

許多哲學家認為達爾文的道德原則是來自於生存、繁衍的成果,沒有回應道德真理的普遍性問題,是沒有普遍永恆與客觀性的。達爾文主張道德義務的相對性,理論中缺失了良心的依據是權威(authority) 而非力量(power)。此外,也有提出達爾文道德原則不具備正確的基因理論的批評。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從基因出發的觀點才能較好的解釋演化,但達爾文以group selection作為基礎,會導致理論需要面對group selection這個概念本身內部困難的問題。

 

Q&A

Q1:關於演說中群居動物在合群時會開心;失群時則難過的例子,達爾文或研究者要如何知道這些動物到底是不是開心或難過?

研究動物只能觀察外在行為,研究者對於內在情緒只能提出可能的假說,因此有時候會有假說「太過人性化」的批評。

 

Q2:演說中提到動物的「理性」指的是什麼?
從達爾文的觀點,理性可以被理解為intelligence,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透過本能慾望所驅使且經過經驗習得技能的能力。但對於某些哲學家,例如康德而言,理性應被理解為rationality,是依據「理由」而行動的能力,這可以是為了一個理念而放棄本能驅使慾望的慾望。

 

Q3:power和authority的差別是什麼?

Power是純粹的力量,而authority則含有正當性的概念。例如人會感到罪惡,是因為做了「不應該」的事,這與 authority相關但與power無關。

 

Key words:科學哲學、生物學哲學、演化倫理學、道德演化論

花絮照片3~5 (Other photos):

Art editor Img

A group of people in a room with a large screen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A person standing in front of a screen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