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Viral infection and invasive ant management
演講者:楊景程 助理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
小編:林宥孜 林昇鴻 范浚維
大綱 & 新知
螞蟻是常見的居家害蟲,一談到滅蟻,通常以使用餌劑為大宗。餌劑的作用機制為使用緩效性、低濃度的毒性物質,加上對蟻群具誘引力的食物,由工蟻搬運回巢,餵食幼蟲與蟻后,待蟻巢內螞蟻吃到有毒餌劑死亡,達到滅蟻效果。
但不同蟻種對於食物有不同偏好,餌劑難以一應俱全,使用病毒防治則成為另一個選擇,以入侵紅火蟻為例,希望能以在野外入侵紅火蟻身上發現的Solenopsis invicta virus 1 (SINV-1)加上餌劑達到雙重效果。而實驗發現,餌劑對受病毒感染蟻群的誘引效果差於未受病毒感染的蟻群,是由於受病毒感染蟻群覓食頻率下降、食性改變,從偏好蛋白質轉變到偏好醣類。
檢視加州、台灣、中國及澳洲的入侵紅火蟻樣本,發現澳洲的蟻群受感染比例最低,或許也解釋了澳洲防治成效最好的原因。為何病毒感染會造成蟻群如此表現?講者探究其背後原因,從之前的研究中發現,工蟻在春天,蟻后傾向產卵時,較會搬運蛋白質食物,秋冬季產卵率較低時,會搬運醣類食物,因此懷疑,工蟻搬運食物的種類與幼蟲發出的訊息有關,當幼蟲被病毒感染,大部分能量用於免疫系統,消化效率大大降低,就不會發出飢餓訊息給工蟻,因而造成工蟻覓食頻率降低;工蟻僅能消化醣類,蛋白質需經由幼蟲初步消化之後再吐回給工蟻,病毒感染的幼蟲則無法正常完成此項任務,使工蟻傾向攝取醣類。
至於其他蟻種是否也都有相同的情形?則需進一步研究確認。
Q&A
Q1:當蟻群受感染時,在行為方面是否有異常?
A1:除了覓食行為改變,尚無觀察到明顯的異常行為,但在腸道的結構上則可看到較為鬆散。
Q2:幼蟲受病毒感染而使中腸失去消化作用,或受感染蟻巢的工蟻取食習慣轉而由蛋白質而更傾向於碳水化合物等等行為的改變是否會影響蟻巢的存續?
A2:會,在實驗室飼養環境中,受感染的幼蟲會全數死亡,受感染的蟻巢也無一倖免的瓦解,但是野外的巢體卻不同,即使確認了受感染的蟻巢,此巢依舊可正常的存續且看不出任何感染跡象,目前尚不清楚原因,僅能推測移巢會對蟻群造成的環境壓力,而此壓力可能改變蟻群行為或免疫力進而使病毒導自蟻群滅巢。
Q3:有沒有可能用桿狀病毒來大量表現SINV-3,讓SINV-3的感染能力或控制能力變得更強?
A3:SINV-3的整段序列可以直接塞進去桿狀病毒裡去表現,並用桿狀病毒來感染螞蟻,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重組的桿狀病毒在感染螞蟻後對於SINV-3的表現量卻很低,無法提升病毒對於蟲害的控制能力。
Key words : invasive ant, Solenopsis invicta virus 1, viral infection
花絮照片3~5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