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 (Title) :Roll back malaria in Africa
演講者 (Invited Speaker) 莊定武 副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
小編 (Editor):楊騰志、陳釤珉
大綱 & 新知
“瘧疾”—對我們而言是一個熟細卻又陌生的名詞,然而在非洲的許多地方卻是許多人用生命在面對的大問題,這次我們邀請了莊副教授為我們介紹了那些他在非洲經歷關於瘧疾的所見所聞。
瘧疾是一種由寄生蟲引發的疾病,目前主要的病發範圍是圍繞著熱帶地區的中南美洲、非洲和東南亞。目前發現能夠引發瘧疾的虐原蟲,主要有5種,分別是Plasmodium falciparum, Plasmodium vivax, Plasmodium malariae, Plasmodium ovale 和Plasmodium knowlesi,其中又以前兩者P. falciparum和P. vivax,兩者的感染者最為常見,最後的地5種P. knowlesin雖然目前主要的感染對象還是一些馬來西亞的猴子,但是有鑑於其依舊存在感染人類的風險,因此不可不堤防。
瘧疾的生命週期是這樣的,進入人體後他的第一步就是感染肝細胞,此階段亦被稱為紅血球外期,再來被感染的肝細胞會破裂,釋放出繁殖子進入紅血球內期,並顧名思義的侵入紅血球。進入紅血球內期後會有兩種情況,一是持續複製並釋放出繁殖子感染更多的紅血球;二是產生配子體,並透過第二寄主的瘧蚊進行遠距離的傳播,感染下一個病患!
而由於我們沒有任何有效的手段能夠大規模的除去病源,因此清除/隔離帶原寄主則成了最有效的方法,目前主要的處理方法有4種: (1)使用簾幕隔離,或使用DEET殺死寄主以避免被叮咬; (2)以殺蟲劑進行過處理的防蟲網(ITNs); (3)室內殘留噴霧(IRS); (4)懷孕期間的間歇性預防處理(IPTp)。
而WHO近期則發起了” Roll back Malaria”的運動,就是希望透過研發疫苗來徹底根除瘧疾。幸運的是目前也已經有由GSK公司所研發的RTS,S(Mosquirix)疫苗,他能夠在瘧原蟲的前紅血球期進行對抗,也成功減少了許多臨床的嚴重瘧疾症狀。
而最後講者則以自己在衣索比亞的研究做為演講的結尾,瘧疾的發育需要約1~2週,包含著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的能遠端感應的資訊,包含植被、地表溫度等;第二階段的當地環境如濕度、積水;第三階段的瘧蚊族群和虐原蟲的分布;和最後一階段的病患。然而當中,二、三階段的資料很難大規模的蒐集,因此講者的研究團隊將目標鎖定在第一階段的天候資訊,透過使用各種空間、時間、光譜解析儀和當地醫療中心的協助蒐集資料,他們成功歸納出了一些容易造成瘧疾大規模爆發前的氣候數據,從而能夠提早出擊進行防治和隔離,不再需要一昧的只是被動的治療病患。而當地的衛教使家庭的狀態得到改變和WIFI的普及使第一線的資料能夠傳送回英國進行解析都能更好的為根除瘧疾達到幫助!
目前下一步的行動目標則為開發和普及快速診斷測試。雖然目前仍有研究設備、研究人員和疫苗不足等等問題需要跨過,但是相信再大家齊心的努力下,根除瘧疾的日子只是時間的問題了。台灣雖然很早就脫離了瘧疾的威脅,然而先不說仍有感染的可能性,現行這些為了應對瘧疾所開發的種種技術,也許也能夠發揮創意轉而應用在不同的領域,使這些技術帶來更多的效益!
Q&A
- 請問感染人類的瘧原蟲是否也換感染其他的生物,如鳥類、哺乳類?
- 不同的瘧原蟲會感染不同的動物,如鳥類,就具有會感染牠們的瘧原蟲,會感染人類的瘧原蟲只有特定幾種,而瘧原蟲屬的其他瘧原蟲是會感染其他生物,但不一定會感染人類。
- 提到有些病患具有mixed malaria, 想請問要如何區分該患者感染到哪幾種瘧原蟲?可以用症狀區分嗎?
- 有點困難,但可以用受感染的紅血球形態去區分,因為不同的瘧原蟲感染後,會使紅血球呈現不同的形態。而症狀的部分可能會較不夠準確。
- 過去研究提到疫苗只維持3-4年,為何疫苗這麼快就失去功能?如果再施打,有沒有效?
- 不確定這些抗體可以在體內維持多久,但研究追蹤這些施打過疫苗的人士,發現差不多3-4年就偵測不出抗體。但若再施打有可能會有兩種結果,第一個是疫苗可以重新激活這些抗體,第二個則是可能就沒用了。
- 想請問瘧蚊的分佈範圍是從平地到高地嗎?
- 有可能,有一些研究發現在高地中找到瘧蚊,猜測可能是因為全球暖化造成瘧蚊的分佈往高地移動。
- 具有鐮刀型貧血症的族群在非洲是很常見的嗎?那他們受感染的案例有比較少嗎?
- 的確具有鐮刀行貧血症的族群在非洲是較多的,為天擇的結果。具有鐮刀型貧血症的患者不代表他們不會被瘧原蟲感染,只是瘧原蟲不易感染到紅血球,所以若被感染,症狀較沒那麼嚴重。
Key words : 瘧原蟲、瘧疾、Ethiopia
花絮照片3~5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