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演講資訊

110學年度第十七期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整合生物學專題討論報導
  • 發布單位:昆蟲學系

減緩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流失的自然解方

編輯 (Editor):連永牧、黃柏誠、陳盈瑄、寧方俞

演講者 林幸助 終身特聘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  

主持人 曾惠芸 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演講日期 (Date)2022/04/12 () 11:20~12:20    

 

課程之內容與新知

人類多年來的活動已改變全球自然的碳循環,因此許多國家陸續宣示淨零排碳的願景,臺灣也訂下 2050 年淨零排碳的目標。其中,農業部門更是宣示將提前於2040年提前達標-每年減量500萬公噸的碳排放。為達成此目標,尋找可行的減碳策略極其重要。若從農業生產管理(如合理化施肥及育種策略等)來降低碳排放,其實際效益對比500萬公噸的目標是緩不濟急的。因此,我們必須重新以自然為解方思考永續因應的方案。碳匯 (carbon sink) 是系統中碳所匯集的地方,常見如草原及森林等固定於陸域生態系統中的綠碳,及固定於海洋生態系統中的藍碳。藍碳包含了鹽沼、海草床及紅樹林等區域,其碳儲存量較綠碳高,可將大部分的碳儲存於底土中。目前臺灣已知的藍碳碳庫經計算可儲存的碳量,鹽沼約5830公噸、海草床約27萬公噸、紅樹林約5.6萬公噸。溼地的資料雖未完全建立,但預估可吸收高達184萬公噸的碳。為了保存這些重要的碳匯,以自然為本保育生物多樣性與碳匯之雙贏策略,不僅能降低碳排的問題,還能為生態系統服務提供支持,例如海草床土壤增厚能減緩海嘯及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鹽沼及紅樹林撫育著高度生物多樣性及臺灣特有種,但紅樹林並不是愈多愈好,其特有的呼吸根仍會排放溫室氣體,影響紅樹林碳儲存的淨值。因此,建立適合的管理模式 (例如以疏伐維持紅樹林單位面積最合適樹密度)才能最永續地經營藍碳的生態服務效益。最後,除了這些生態方案的因應對策,原本由社會共同負擔的減碳成本,臺灣也預計在2023年針對碳權交易及碳關稅等立法訂定相關規範,使企業負起更多社會責任。

 

Q&A

Q1 : (彭冠傑同學) 剛剛老師提到紅樹林生長迅速,原本本來沒有紅樹林的地方,我們也會保養紅樹林,要減少紅樹林的密度的話就是定期的疏伐,會不會紅樹林會生長是因為原本的一些溼地或是海岸的植被被取代,所以到最後就只有紅樹林長得很好,那其實我們疏伐的同時還要再補回一些原先的植被,那才能讓碳存或碳匯達到更好的方向呢?

A1 : 是,這個我同意,所以我們不要等到紅樹林長到成林了才去砍伐他,那樣就要多花更多成本,要從小苗的時候就要開始拔掉,這是一個管理方式。

 

Q2: (呂昀恆同學) 感謝老師的演講,我好奇的問一下,關於紅樹林會不斷的增加這件事情是自然的影響還是人為造成呢?

A2: 我覺得是臺灣的環境適合他,所以有些反對紅樹林、贊成要砍伐紅樹林的人,他們就會跟你說:「臺灣以前都沒有紅樹林,這是人為栽種的」,可是我不這麼認為,因為我覺得以臺灣的環境,其實不用刻意栽種,光是直接苗飄到那個地方,他自己就會成林,所以代表可能整個臺灣還沒有開發,甚至日據時代之前,西班牙人來之前,我覺得整個海邊可能都是紅樹林。

 

Q3: (黃麟傑同學) 老師您好,想要問一下,我記得之前有看過一個說法是像澳洲大堡礁那邊,反而是觀光區的珊瑚礁的狀態更好,跟老師剛才講墾丁的情況相反,所以重點還是管理的部分會影響那邊的狀態嗎?

A3: 是,關於墾丁的管理我也寫過一篇文章,發表在國家公園學報,我去彙整了過去二十年我們做墾丁長期生態監測,影響墾丁生態的兩個主要的原因,一個就是過漁,大家去那邊都要吃海鮮,魚全部被打光了,像是鶯歌魚是吃藻類的,他啃掉藻類可以讓珊瑚跟藻類的競爭能夠維持平衡,第二個就是污染,污染有兩個來源,一個是沙,那邊有很多飯店,所以水土保持不好,一下大雨那些泥沙會沖下來,泥沙裡面很多的有機物質,有機物質一下來就會促進藻類的生長,促進海葵的生長,就會發生相變,就會把原來珊瑚優勢的這些棲地,全部轉變,這就主要是兩個影響墾丁長期生態的問題,所以還是管理沒有錯。那不要再去墾丁大街了,那是一個很大的污染源。

 

Q4: (張維展同學) 老師你好,我有兩個問題,想請教一下臺灣海平面上升的高度為什麼會是全球的兩倍?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我們要增加所謂可以增加我們碳匯的地方,比如說紅樹林、海草床這些,那我們農業的廢水排放、漁業的捕撈方法、或養殖漁業的廢水排放,會需要什麼配套的改善嗎?

A4: 海平面上升為什麼是世界的兩倍,我覺得這跟我們的地形跟各個區域的特徵是有關的,這比較複雜,需要用模式去輸入一些參數,去做出來的結果,輸入哪些參數我可能就沒辦法回答你,不過我知道每個地方會不一樣,所以潮汐每個地方也不一樣,原因都是各個微地形的影響。那要怎麼處理,我覺得廢水的部分,當然最好就是自己產生的廢水自己處理,比如說每個社區,不要再像以前,以前可能一個是不處理,所以集中排放到排水溝,排水溝就排到河,河就排到河口,所以遭殃的大概都是下游地區。但這是你產生的廢水呀,所以最好就自己處理,如果是像社區型的,我會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人工濕地,人工濕地就是有植物把營養再吸收,再吸回去,所以排出去的水就會比較乾淨,所以為什麼大家都反對蓋社子掩埋場,因為垃圾掩埋場都是其他人的垃圾收到你家旁邊來放,那為什麼自己的垃圾不好好處理呢,所以這其實是未來的生活模式,所有的廢物自己解決,當然你如果能自己生產糧食更好,你就不用依賴別人。

 

Q5: (蕭世祥同學) 不好意思,我想問剛剛關於儒艮的問題,我想問一下後續怎麼樣了?

A5: 我其實努力了好幾年,後來就擱置了,因為他是保育類,不能買賣,所以現在只能有一個方法,就是靠他自己游過來,看有什麼方法可以引誘他過來,因為菲律賓還不少,菲律賓離東沙好像也沒有太遠,然後大陸有一個儒艮保護區在廣西,聽說二十年沒看到儒艮了;另一個要解決的是漁船的問題,因為我相信以前東沙應該不少儒艮,可是後來都不見,因為東沙周邊全部都是漁船,從大陸、越南、香港,他都是一艘大漁船,派出二、三十艘小船,每一艘小船大概都兩個人,一個操槳,一個下去毒魚,因為那邊魚很多,他們都是用這樣的方式在抓魚,常常只要去搜查一下就知道,那船上全部都是一些珍奇寶物,很多你沒有看過的珊瑚、其他魚都有,我覺得儒艮大概就是這樣被抓完的。

 

Q6: (蕭世祥同學) 所以其實那個地方就算克服剛剛說的找到儒艮來源的那件事情,後面那個大概也是難以去解決的?

A6: 對,也就是說,我覺得就是要執法,那或者是讓他們再設一個保護區,強力執法,如果真的萬一有儒艮來的話。我算過那邊養一百五十頭儒艮是沒有問題的,他每天可以吃這麼多海草應該很高興,而且我們就開放生態旅遊,一個人付十萬美金,一定很多有錢人願意去看,那我們保育就有經費了,才不會每天都在等政府什麼時候撥個幾百萬給你,這個又講到三接,三接外推要花一百五十億耶,可是在我看來,有沒有外推對藻礁生態都一樣,所以那一百五十億是丟到海裡面去。我們全臺灣國家公園的預算一年二十億,一百五十億可以夠這八個國家公園運作八年,所以很多錢都是這樣被浪費掉的。

 

花絮照片 (other photos) 3 ~ 5

林幸助教授說明碳匯評估方法常用的名詞定義。

 

林幸助教授說明生態服務系統如何調節氣候變遷及維持生物多樣性。

 

林幸助教授演講深入淺出,座無虛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