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演講資訊

整合生物學專題報導
  • 發布單位:昆蟲學系

講題 (Title) :昆蟲病原及它們的產地 - 昆蟲病原開發及應用

演講者 (Invited Speaker) :乃育昕助理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系

小編 (Editor):林家揚、林宥孜

 

 

 

 

 

 

 

 

 

 

 

大綱 & 新知

在未經開發的自然環境裡,或者是開墾過的農田之中,我們不乏會找到一些死狀不太正常的昆蟲,他們可能全身布滿了茂密的菌絲,也可能身體滲出黏稠的異樣體液,這樣的昆蟲有很大的機率就是死於病原菌。

昆蟲的病原菌包括病毒、真菌、微粒子、細菌、原蟲和線蟲,最一開始是在養殖的昆蟲上被發現,家蠶上的桿狀病毒便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在昆蟲研究範疇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像是病原菌多樣性的調查、病原菌的長期監測、做為生物農藥的應用發展性等等,從學理方面到應用方面皆有涉及到,這些病原菌可以在病死的昆蟲上或是野外採集的土壤樣本中找到,甚至可以在基因轉錄體數據中被發現,被病原菌感染的昆蟲會出現許多生理上狀態的改變,尤其是免疫系統和病原菌之間的拉鋸戰,了解病原菌對於昆蟲生理上的影響以及感染的途徑、機制對於應用面來說至關重要,為了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量以及其所帶來對於環境的危害,開發生物農藥成為一個非常具有潛力的方向,而發展的基礎便是建立在這些病原菌的病理研究之上。

並非只要有控制害蟲的能力就有開發的潛力或價值,以應用層面來說,要考量的部分有非常多,舉例來說若要能夠商品化,就必須具備有大量生產的能力,以及盡量壓低生產成本,施用環境中的影響因子也必須納入考量,像是有些病原菌可能不耐高溫,或者是無法在過於乾旱的農田中生存,再來還有施用方式的影響,以蟲生真菌來說,若是農田本身就有在施用殺菌劑,那對蟲生真菌在作用上勢必會造成一些阻礙。

在生物農藥的發展上,一開始挑選病原菌的部分就不容易了,這些考量要素的抉擇都間利在無數的實驗和田間測試之上,或許以現階段來說,生物農藥要完全取代化學農藥是不可能的,但搭配化學農藥使用,便能降低化學農藥的施用量,減少人工化學物質對於環境的負面影響,也許在經過數年的研究之後,化學農藥的使用能有一天降低至零。

 

Q&A

  1. 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像搭配使用,會不會出現農藥本身就對真菌有負面影響的情況?
    有可能,所以在正式進行田間試驗之前,需經過無數次的測試檢視施用的可行性,真菌也許可以篩選出對於農藥有抗性、對殺菌劑有抵抗力的菌種,來增加施用的可能性。
  2. 在土壤中找到病原菌後,為甚麼是拿麵包蟲來做測試?
    麵包蟲方便取得,試過多種蟲後,發現麵包蟲對土壤內真菌的感病性、篩選效果最好。
  3. 在野外採集時要如何知道,蟲是染病後死亡或是死亡後才長出真菌?
    必須帶回實驗室培養後做柯霍式法則驗證,培養後再拿來感染昆蟲看是否可感染上去,是最好的驗證方法。

 

Key words : 蟲生真菌、桿狀病毒、生物農藥

 

 

 

 

花絮照片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