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演講資訊

110學年第十期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整合生物學專題討論報導
  • 發布單位:昆蟲學系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f biological product

                               編輯:扶尚睿、蕭世祥、黃柏誠

演講者 何愈 博士 伊甸生醫法規事務與分析發展部門主管

主持人 吳岳隆 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演講日期 (Date)2021/12/21 () 11:20~12:20    

 

課程之內容與新知

本次專題演講邀請到伊甸生醫的何愈博士演講關於生技公司在開發與製造產品上的問題。伊甸生醫做為生技公司,主要有兩項業務;生物相似藥的開發與製造;提供生物藥CDMO服務協助客戶開發生物藥。伊甸生醫的核心能力為生物藥的開發與製造,包括細胞株開發、分析方法開發、上游細胞培養與下游純化製程開發、劑型開發、以及法規策略與臨床開發。伊甸生醫的目標不在研發新藥,伊甸生醫是國內生物藥開發經驗最多的機構,其能力和累積於許多個自有生物相似藥的開發製造,希望能提供客戶多樣而且創新的技術平台,成為客戶的CMC (chemistry manufacturing controls) 夥伴。

對於研究單位而言,一個新的藥物被證明有用,研究就算完成了,但對於生產方來說,要如何降低成本並大量製造的挑戰才剛開始。要生產一支mRNA疫苗時,可以選擇先合成目標序列再加上Five-prime cap,或是直接製造整條序列,使用不同方發又會遇到不同問題,例如會有雙股的RNA,會遇到cap 沒有接上的情況,poly A長短不一要如何處理。序列做出來要如何送進細胞又要再次選擇,直接送效率很低,若用lipid nanoparticle送則需要想辦法做出均勻的lipid nanoparticle,過程中有些問題好解決,也有些會遇到專利技術而變得很貴。除此之外如果產品的產率太低就意味著生產成本的增加,同時也可能需要花更多精力做純化。當要製造一個雙特異抗體(bispecific antibody),而目標是特定組合的輕鏈與重鏈,如果讓原料隨機配對則會有大約九成的抗體是不要的,因此需要在原料上做一些設計,讓特定輕重鏈鍵結的機率增加才能增加產率,除此之外也要注意藥物的穩定性與正確性。

正因為生產上會遇到許多挑戰,藥物研發上不同的策略就能製造不同的機會,一個新的生物製藥 (biologics) 可能需要研發8到10年,成功率為15至35%,而生物相似製藥 (biosilimar) 則只需要5-8年而且成功率在75%以上,但相對的新的生物製藥獲利會比生物相似製藥高許多。也因此生物相製藥要越早進入市場越好,所以選擇什麼藥物是重要的,舉例來說糖尿病的市場很大卻很擠。總的說來,新藥從研發到製造有許多地方要做取捨,最重要的是要能了解自己的強項並在市場上找到自己的niche。

 

 

Q&A

Q: biosimilar不是新藥的話,要如何說服投資人注資?

A: 生物藥的價值鏈很長,不同階段需要不同融資。生物相似藥雖然不是新藥,其市場不比新藥小,一年的銷售額約數億美元,有些產品每年可超過10億美元。生物相似藥產品生命週期長,清楚說明商業模式,讓投資人知道自己何時可以獲利即可。且因biosimilar的風險較低,投資人也可做投資風險配置,這也是生物相似藥募資的優勢。

 

 

 

 

花絮照片 (other photos)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