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農業有益昆蟲產業之現況與未來
編輯:陳釤珉、施佩妤
演講者 呂秀英 場長 行政院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主持人 許如君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演講日期 (Date):2021/12/28 (二) 11:20~12:20
課程之內容與新知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自日治時代起研究蠶、蜂以及有益昆蟲之全國性業務,改制後相繼加入苗栗地區農作物改良與農業推廣業務。
在呂場長帶領下,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以五大願景向前邁進:活化蠶業、安全蜂業、普及生物防治、建構苗栗健康農業、推動環境教育。由於苗栗多屬山坡地形,適合作為有機農業的發展。另外時代進步、產品日新月異,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致力於促進台灣有益昆蟲的發展,針對家蠶和桑葉推出許多相關產品及技術革新。保育家蠶種原共有136 個品系,非但為臺灣唯一的家蠶種原庫,甚至育成特殊體色的「黑旋風」蠶寶寶。在蠶絲技術研發及效率提升上,透過快速生產蠶絲被及家蠶人工飼料開發的專利技術,為傳統產業研發創新注入新活水。於生物技術領域上,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與中研院、家衛所合作,利用家蠶作為生物反應器,開發以家蠶重組桿狀病毒生產優於兔化豬瘟疫苗的次單位疫苗。另外也有許多已成功技轉給其他公司的技術,如:北冬蟲夏草及家蠶和桑葉相關機能性產品之研發。
台灣養蜂產業大多以生產為主、授粉為輔,設施授粉可以使自然著果率大幅上升,也降低畸形果的機率。隨著養蜂數位化,為了解決讓蜂農最頭痛的蜂蟹蟎問題,利用影像技術建立蜂蟹蟎密度監測系統以達到預警的作用。除了養蜂技術的進步,也為蜂蜜設置產銷履歷,讓民眾得以吃得安心又有保障。
在研究天敵昆蟲的生物防治上,惡名昭彰的荔枝椿象傳入金門後迅速擴張,遠至高雄、花蓮等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原先荔枝果樹開花期與平腹小蜂發生時期並沒有重疊,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尋找替代寄主―蓖麻蠶蛾來人工量產並控制其羽化的時間。更結合無人機技術,將平腹小蜂運送至不易到達的山坡地釋放。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研究趨勢加入智慧工廠的概念,建立全自動化量產天敵 (草蛉),未來也有機會應用於其他天敵昆蟲的飼養。於推廣農業及環境教育上,成立台灣蠶蜂昆蟲教育園區,提供民眾優質農業環教場所。
Q&A
Q1: 場長有提到使用蓖麻飼養蓖麻蠶的人工成本較高,因此想請問是不是有機會用人工飼料來取代蓖麻?
A1: 開發人工飼料來取代蓖麻是不容易的,當初會開發人工飼料是因為要製作疫苗,要進到無菌室裡面,桑葉是沒有辦法進去的,所以要開發人工飼料。日本已有人工飼料,但是只有四五齡的幼蟲會吃,我們改良日本研發的人工飼料,讓一齡的蠶也會取食人工飼料,過程的研發很耗時。由於蓖麻蠶的需求不多,因此花時間做人工飼料的效益不高。
Q2: 寄生蜂的話需要養寄主,那有沒有在開發寄生蜂用幼蟲的人工飼料?
A2: 有些寄生蜂有,但是成本高且壽命不長,很多可能取食人工飼料後存活率降到六成,且並不是每個寄生蜂都可以。捕食性的天敵更難,因為牠們會需要看到活的會動的蟲,靜態的飼料比較不會吃,這是天敵昆蟲產業一直無法輔導的。目前自動化的天敵飼養系統就可以,只是草蛉使用果蠅作為食物,但是當嘗試用人工飼料,反而會塞住管線,因此機器還需花成本改良,很多技術需要慢慢克服。另外像是小蜂的壽命較短,飼養繁殖上供不應求,後來開發出冷藏技術,冷藏九個月後還有九成的孵化率。
Q3: 場長有提到苗栗很多山很適合發展有機農業,想請問為什麼山地是適合的?
A3: 因為沒有鄰田污染。如果我種有機農業,但是隔壁的會噴農藥,可能會使農藥污染到有機的填區,但如果是在山地,沒有鄰近會噴農藥的區域,會比較好發展有機農業而不受鄰田污染影響。
Q4: 場長介紹很多把技術轉移給民間做,想請問有沒有考慮國營?
A4: 國營沒有想像中容易。
Q5: 請問苗改場有沒有和其他改良場有合作的業務?
A5: 每個改良場的作物不同,因此不太會在作物上合作,但是共通性的會,像是防治、天敵。政策型的話如機械性的示範觀摩。以自己的強項做互補,有地區的輔導也有行銷的合作。
Q6: 請問136種的家蠶品系是如何搜集的?想請問當初在收集這些性狀的標的是什麼?
A6: 臺灣家蠶的品系有日本種及中國種。蠶的標的包含蟲體的身長身短、結繭率、存活率都需要調查。養蠶需要每年繁殖維持,把強的留下來,弱的淘汰。蠶的品種有很多顏色及種原庫,但因為近親交配弱化容易死,因此後來使用雜交,跟家蠶不斷的雜交試驗,若性狀能維持且能穩定存活,才有辦法釋放出去。
花絮照片(other photos)